零点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安乐窝文集 > 我和我的80年代

我和我的80年代

目录

  2007年节,在附近的武胜路家乐福,偶然看到一张CD:《80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80年代的怀旧歌曲。封面朱红,熟悉的木刻画上,工、农、兵的装束依稀可见,他们英姿飒,高声齐唱“齐奔四化”的主旋律,用神情的目光,注视着火箭发、卫星上天,欢呼雀跃的,仿佛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消息:“许海峰在大洋彼岸的洛杉机为中国军团喜夺第一枚奥运金牌。”

  浏览过封底的文字,我的心也跟着回去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卡式录音机和电影、电视、广播的普及,港台流行歌曲得天独厚地闯入千家万户,不容分说地叩击人们的耳膜,强烈地刺了整个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

  一

  80年代是一个逐渐远去的年代,回首遥望,80年代情昂扬,充着理想。80年代的人们朴实、热情,对生活充了无限憧憬。喇叭、邓丽君、费翔、花仙子和铁臂阿童木,一时间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广州子,上海衬衫”还在脑海漾。在我心中,80年代是理想的代名词,那时候的人们对生活信心十足,那时候的人们对国家充热情,那时的人们都准备大干一场,准备为国家贡献青春的,那时人与人之间是单纯的,那时候的文学,哲学等非实用学科是万众瞩目的。也许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缺少了什么吧:理想?热情?天真?反叛?浪漫?

  不知不觉,耳畔仿佛又传来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喜和乐!

  不知从何时,我开始强烈的怀旧,总想沉浸在回忆中不愿醒来。

  也许是现实给我的压力实在太大,让我几乎不过气;

  或许是曾经的美好一去不复返,心中患得患失,我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想长大!

  80年代的歌声在屋子里回,从书房飞出,犹如一缕青烟,盘旋直上二楼、三楼,乃至传遍整栋房子。爸爸在客厅里放下了报纸听得入,妈妈守在电磁炉边跟着哼唱,激动不已。这久违的歌声,让他们似乎年轻了二十岁,又回到了那个青春焕发的年代。不论是《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热恋的故乡》、《跟着感觉走》,还是《一无所有》、《黄土高坡》、《大海啊,故乡》,都给这一时代的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最有印象的还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上飘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

  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二

  在那个以黑白为主调的年代里,千千万万和爸妈一样的年轻人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霾,昂首阔步,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青光下,他们信心怀,他们干劲十足。

  80年代带给我们家非同凡响的变化:是惊喜,是幸福,是欢乐!是希望!

  80年代中期以前,对于我来说是一段有些模糊的岁月。还记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跟我诉说家世:我的祖先凭借勤劳积累了点房产和田产,土改时被打为地主,几代人的血汗被瓜分一空。提到这里,一脸的皱纹开始紧绷,声音有些颤抖。

  爷爷从小读诗书,当过几天乡村教师,18岁便参军去朝鲜,在抗美援朝中立功、入、提干。回国后转业到地方,由于成分不好,被村支书一纸“检举信”拉回来务农,时常遭受莫须有的批斗和待。文革期间,更是被造反派们栽赃陷害,死揪住几张朝鲜照片吹求疵,老人家身心遭受致命打击,父辈们小时候几乎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爸爸小学刚刚勉强念完就被迫辍学,到队里挑土,赚一天不足一钱的工分,15岁那年冬天,裹着的那件不合身的破棉袄,摸黑步行三十里拜师学泥水匠,生怕被“红卫兵”们发现。姑姑,家里唯一的女孩,居然没有上过一天学。

  说着说着,开始哽咽,数不尽的委屈和辛酸如决堤的洪水奔直下。掏出蓝色花布手绢擦擦眼睛,长舒一口气:“感谢三中全会,感谢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家从此离水深火热。

  1981年,咱们村开始分单干(分田到户),我们家终于有了自己的责任田。

  爷爷平反了,他的功劳得到中央的肯定,每月还能从民政所领到四十元的补助金。

  爸爸搞了个建筑队,走南闯北,兢兢业业,带领乡亲们基本上解决了温问题。

  二叔参军了,在部队表现突出,入伍第三年就入了,调到解放军政治部工作。

  三叔进了武汉一家国有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上班,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粮户口”

  姑姑和姑父起早摸黑在北京经营着他们的水果摊,成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一家人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从此新月异,正是:

  勤劳致富山水笑,政策归心龙腾虎跃。

  三

  到了80年代末,我们这些“80年代的新一辈”如雨后笋般相继降生。1988年的北京之行,疾驰的地铁、绿色的吉普、卫兵的钢,这些都带给我新鲜和幻想:

  老期盼地铁也能通到我们家那儿,这样我们就可以经常来北京玩了;

  渴望着哪一天像叔叔一样开上吉普车,扛着AK47上老山前线打越南鬼子。

  巍峨的八达岭长城,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古古香的故宫,风景如画的颐和园,还有朝气蓬的北海,香火旺盛的天坛,不见枫叶的香山,北京这些大大小小的景观都曾留下过一个六岁小孩子浅浅的脚印。

  我古老的北京啊,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在春天里没能盼到枫叶火红哭泣的小脸?

  我热恋的北京啊,你是否还记得曾经在北海白塔下的商店边抱着玻璃瓶喝果子汁的小手?

  我挚爱的北京啊,你是否记得离京的前夜,从手里看到粮票样的火车票而哭泣的那双眼?

  深夜里,当我在灯下靠着边,再次翻开那些发黄的照片,呈现的依然是昨天的影像:那么清新,那么美好!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北京之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忆就像一台永不疲倦的老式留声机,点点滴滴在波动的音符中起伏,那个时代的一首首动人的旋律,带人进入一种神秘的境界:在这里,时间一下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在这里,美好总是在眼前浮现。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人的心是蓝的,未来也是蓝色的!

  音乐像个穿梭时空的精灵,将无限托在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那份留给世人的至真至纯的感动啊,却久久难以释怀——

目录
返回顶部